濮陽縣情概況
(發布于:2024-12-24 08:40)
濮陽縣是濮陽市人口、面積第一大縣,縣域面積1382平方公里,轄12鎮8鄉2辦1個省級先進制造業開發區,980個行政村、34個居委會,總人口123.6萬人,常住人口93.1萬人,耕地面積128萬畝。黃河流經縣境61公里,涉及7個鄉鎮、13.7萬人、21.8萬畝耕地,灘區面積217平方公里。近年來,濮陽縣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錨定“兩個確保”,深入實施“十大戰略”,深入實施制造業倍增行動,全力以赴拼項目、促投資、穩增長,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2024年1-9月份,全縣生產總值完成260.8億元,增長4.2%;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23.7億元,增長10.5%;固定資產投資完成79億元,增長7.8%,其中工業投資完成29.6億元,增長55.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12.9億元,同比增長5.6%;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萬元,同比增長7%;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12.1億元,先后被確定為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河南省踐行縣域治理“三起來”示范縣、鄉村振興示范引領縣,榮獲全國超級產糧大縣、全省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先進縣、對外開放先進縣、生態示范縣、農民工返鄉創業示范縣、民營經濟示范縣、縣域商業體系建設首批示范縣、平安建設優秀縣、省級文明縣城、衛生縣城、園林縣城等榮譽稱號。
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擁有6400多年的古老文明,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上古五帝中的顓頊、虞舜及其部族曾在此繁衍生息,開啟華夏文明;夏朝時稱昆吾國,《禮記》中有“桑間濮上”的記載。春秋時衛國在此建都400多年;孔子周游列國14年,其中10年時間在濮陽。戰國時期,因城址位于濮水之陽,始稱濮陽。秦朝時始置濮陽縣,之后朝代更迭,曾沿用“澶淵”“澶水”“澶州” “開州”,民國3年復稱濮陽。1987年,在縣城西水坡出土仰韶時期的蚌砌龍虎圖案,被譽為“中華第一龍”,濮陽因此還被譽為“中華龍鄉”、“華夏龍都”。張氏始祖張揮、政治家商鞅、軍事家吳起、賢人柳下惠、壽星徐三亭、大商人呂不韋等都出生在濮陽。境內現有“中華第一龍”出土地西水坡、衛國都城高城遺址、見證民族融合的唐兀公碑、記載宋遼“澶淵之盟”的回鑾碑4處國家重點保護文物。
二、資源豐富,發展潛力巨大。黃河、金堤河流經全境,水量充沛。土地肥沃,農業發達,是國家和河南省糧、棉、油主產區,全縣糧食常年種植面積在230萬畝以上,糧食產量穩定在20億斤以上,依托豐富的農產品資源發展精深加工,綠色食品產業集群初具規模。石油、天然氣資源豐富,是中原油田勘探開發的腹地,全縣油氣產量分別占中原油田油氣總產量的70%和95%以上。布局有儲量110億立方的文96、文23戰略天然氣儲氣庫,是我國東部地區庫容最大、工作氣量最高、調峰能力最強的儲氣調峰設施。
三、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縣城緊鄰市城區,距鄭州、濟南兩個國際機場均在200公里左右。全國第一條重載鐵路—晉豫魯鐵路東連京九、西接京廣,鄭濟高鐵鄭州至濮陽段已經建成通車。大廣高速、臺輝高速縱橫交織,陽新高速、濮衛高速順利通車,“井”字形高速路網已經形成。縣城路網框架不斷完善,鄉鄉通省道、村村通公路,內通外聯、多式聯運的現代化交通體系已經初步形成,成功創建全省農村“四好公路”示范縣。
四、產業集聚,發展動力強勁。按照“一縣一省級開發區”要求,整合兩個產業聚集區成立濮陽縣先進制造業開發區。培育形成了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等五大產業集群13個產業鏈。天順風葉、塔筒、遠景智能風機建成投產,中建材碲化鎘、賽能多晶硅等一批科技含量高、鏈條協同互補的新興項目加快推進,形成風電、光伏齊頭并進的發展格局,風電產業成為全省重點發展的五大風電基地之一;開工建設巴德富新材料、瑞森石油樹脂、浩森戊二醇等一批效益好、支撐強的好項目、大項目,化工新材料產業集群持續壯大;億秒&大華科技創新中心、科大訊飛豫北運營中心等項目建成投產,信息技術產業集群加速形成,產業項目由“單打獨斗”向“聚鏈成群”發展。創新能力穩步增強,全縣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達27家,培育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4家。依托綠色化工公共研發中心,引進科研創新團隊6個、科研高層次人才90余人,實現20項新產品、新工藝的產業化,成功創建河南省級綠色化工新材料中試基地、重點產業急需緊缺技能人才培養基地,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