瑕丘古跡
(發布于:2020-01-03 19:56)
瑕丘,一作負夏,位于濮陽縣城東南18里固堆西,舜就時于負夏、曾子吊于負夏即此。此丘突兀而起,周環綠水,中植荷蓮,鴨戲其間。沿堰其南,拾階而上,石獅迎門,左右兩碑,一曰瑕丘古跡,一曰瑕丘記,皆清嘉慶九年知州李符清所立。中有小廟,內塑觀音。庭院樹蔭覆蓋,碑碣林立。東西兩廂,內懸十大天王圖像。后有大殿,進深三間,高檐石柱,雕紋精細。殿內帷幕低垂,旌旗高懸,內塑兩排六尊女神,鳳冠霞帔,端莊秀美,猶似浮丘之碧霞元君。兩側壁懸諸神圖像,錦匾布滿其間,昔為鄉民祈福求子之所。再后有寢殿,又有斜道,略通西附小丘,其美景,逾數千年而不衰。
嘉靖《開州志》載:瑕丘在州南十八里,高五丈,縱橫十五丈,西附小丘,高三丈。《禮記檀弓上》云:公叔文子升於瑕丘,蘧伯玉從。文子曰樂哉斯丘也!死則我欲葬焉。伯玉(名瑗)曰:吾子樂之,則瑗請前。可見此處,在春秋時已為達官貴人所矚目,是登高望遠的游覽勝地,被譽為古代公園。
從考古者發現,此丘有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及商周文化時期陶片,可能為古代部落居民點。然其秀麗風光,為濮陽獨具。《瑕丘記》云:遙望丘高數尋,巋然獨峙,其至隅,林樹交蔭,清流環繞。度以石橋,立寺門,四野空曠,千里在目。是日也,云斂氣清,天無纖翳,西望黎陽大亻丕 ,樹石可辨,東南泰岱,亦在云煙飄渺間。又曰:澶境界中州,其地承平,衍無崇山峻嶺,大陵高阜,此丘獨負土而起,誠勝景也。丘縱橫十五丈,西附小丘,斜通略約。中有宮有廟有樓閣,獨無文子、伯玉祠,亦無游人憩息之所,意甚歉,然建二賢祠,益構層軒于小丘上,四窗洞闊,可以安息,可以游覽,洵足樂矣。清人詩曰:四望平原百里遙,秋分萬木未全凋。溪邊景物真如畫,有客攜童度小橋。可謂風光旖旎,桃園勝景,無怪文子欲葬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