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陽縣文化事業發展情況
(發布于:2020-01-03 19:51)
近年來,濮陽縣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推進文化強縣建設,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努力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群眾文化活動、文化產業發展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績。目前,全縣建有廣播電臺、電視臺、有線電視臺、圖書館、文化館、影劇院、文化體育廣場、宣傳文化中心等公共文化設施,擁有20個鄉鎮文化站,650所各類農民文化大院,1005個農家書屋,初步形成了縣、鄉、村三級文化陣地網絡,先后被授予“河南省文化先進縣”、“河南十大文化強縣”。
(一)文化設施建設成績顯著。近年來,建成了覆蓋全縣的文化信息資源共享網絡,全縣20個鄉鎮993個行政村全部實現互聯網接入。建成高標準的鄉鎮綜合文化站20個,各類農民文化大院650所,“農村書屋”1005個,開發修建各類歷史文化景點10多處。全縣基本形成了以縣城文化場館為龍頭,20個鄉鎮文化站為主體,農民文化大院和村級文化活動室為基礎,遍布城鄉的歷史文化景點為點綴的群眾性文化陣地網絡,使全縣文化陣地建設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全縣20個鄉鎮文化站先后均被命名為市級先進文化鄉鎮,其中,柳屯鎮、文留鎮、城關鎮、慶祖鎮、五星鄉、魯河鎮六個鄉鎮被省文化廳命名為省級文化先進鄉鎮。西辛莊文化大院、紅旗居委會文化大院成功創建為省級示范性文化大院,城關鎮民生和紅衛兩個居委會社區被命名河南省先進文化社區。清河頭鄉婁昌湖村創建為省級特色文化村,清河頭鄉被評為“河南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二)群眾文化活動豐富多彩。充分利用縣、鄉(鎮)、村文化陣地,堅持以鄉(鎮)文化站為紐帶,以農村文化大院為基礎,以個體文化專業戶為補充,形成了城鄉群眾文化活動豐富多彩的喜人局面。一是突出搞好民俗文化活動。每年春節均組織舉辦迎新春義寫春聯、美術書法攝影展及迎新春文藝晚會、全縣民間文藝匯演、城隍廟元宵節燈謎展、玉皇閣民間藝術展演、云龍街燈會、鰲山燈會、瑕丘古廟會和揮公園文化游園藝術節等,為全縣營造了良好和諧的節日氛圍。二是積極開展群眾文化活動。重點抓好了企業文化、校園文化、社區文化、廉政文化等,利用“五一”、”、“七一”、“十一”等重大節慶日,積極組織與相關單位、協會聯合舉辦各種文藝演出和展示活動,全縣上下形成了紅紅火火的“大文化”工作局面。三是精心組織廣場文化活動。每年都堅持舉辦“歡樂中原·魅力濮陽”系列廣場文化活動,包括廣場文藝晚會、戲曲晚會、電影放映周、歌詠比賽等各種不同類型的文體活動,每年均組織活動10場以上,尤其是今年組織開展的“歡樂中原魅力濮陽”廣場文化活動近20場。四是認真抓好精品文化活動。圍繞農村電影放映工程和“舞臺藝術送農民”等文化惠民活動,認真組織開展送文化下鄉。全縣998個行政村每年完成放映公益電影11640場,保證了每村每月放映一場電影的目標;堅持每年送戲、送雜技下鄉演出1500余場,極大豐富了農村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幾年來在城區內建立了文化活動點13個,鄉鎮活動點21個,文藝隊由原來的38個,增加到120個,人數也增加了8000多人,活動場地遍布城區境內,有健身操、木蘭扇、太極拳、健身舞、木蘭劍等,基層文化活動的廣泛開展,對于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破除陳規陋習和封建迷信,倡導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歷史文化資源初步開發。濮陽縣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厚的文化積淀,素有“中華龍鄉”、“帝舜故里”、“顓頊遺都”、“張姓起源地”、“澶淵盟城”的美稱。濮陽縣充分利用本地的豐富文化資源,把文化設施建設納入城鎮建設整體規劃,對現有的富有文化特色的工程、建筑、街道進行修繕。投資2000多萬元,對以中心閣為中心的明清四街進行了包裝改造,并整修了御井文物景點、八都坊等旅游景點,使中心閣步行街成為獨具特色的文化景點。用濃厚的文化氛圍提高旅游品位,以張姓始祖源于濮陽為依托,大力開發姓氏文化旅游景點,對張姓始祖揮公墓祠進行開發、整修和擴建,并進行了高標準的綠化美化,建成了集休閑、游玩、尋根祭祖于一體的千畝森林公園,并先后組織開展了尋根謁祖活動、張姓始祖揮公受封紀念大會、世界舜裔聯誼大會等主題活動,吸引了眾多海內外張姓華人華僑,極大地提高了濮陽縣的知名度,已成為濮陽縣對外文化交流活動的重要平臺和亮麗名片。
(四)文化產業體系初步形成。全縣文化產業逐步發展壯大,城鄉文化活動場所眾多,文化產業門類齊全。目前,有旅游景區(點)10處(其中國家AAA級景區一處,AA級景區二處)、KTV廳16家、印刷、打字復印36家、音像圖書銷售57家、文藝培訓5家、專業文化藝術團體3家、網吧76家,影劇院1座,游藝娛樂場所3家,數字電影放映隊49支,文化產業年產值1.2億元。濮陽龍陶工藝有限公司生產的產品《五環瓶》被評為 “河南省知名文化產品”,該公司被確定為全省第三批文化產業示范基地。縣專業藝術表演團體全部打破大鍋飯走向市場求生存,現已基本適應了市場經濟環境,主動向市場求發展、要效益。目前,縣三個專業藝術表演團體年演出收入均在60萬元左右??h雜技產業根據市場需求,與國內知名演出公司和旅游景點合作,精心編排雜技節目,組成多個表演隊,分別在深圳、廣州、東莞、南京等大中城市固定演出,以及到國外城市巡回演出,年收入600余萬元。
(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成效顯著。截至目前,我縣共有93個項目被列入各級政府公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具體包括:國家級2項(大平調、大弦戲)、省級9項(大平調、大弦戲、白堽二夾弦、茂家狀元紅酒釀制技藝等)、市級36項( 揮公傳說、木筆書畫、刀筆書法等)、縣級136項。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傳承人3人、省級11人,市級4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