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頭鄉:發展綠色種養循環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
(發布于:2024-10-25 09:05)
“以種帶養,以養促種”的循環經濟是現代化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模式。近年來,清河頭鄉聚焦群眾增收致富,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優勢,以綠色發展為統領,堅持以建設現代循環農業為目標,通過政策扶持、項目帶動,著力打造綠色循環農業。
近日,走入岳堤口村信鴿養殖基地,一個個信鴿棚整齊排列,遠遠地便聽到鴿鳴聲此起彼伏,不遠處的飼料加工棚里面,附近村民從自家剪的金銀花枝正在粉碎加工,工人們從雙層鴿棚下面取出鴿糞,經過發酵處理后作為底肥使用,通過“信鴿飼養+金銀花枝條回收+鴿糞還田”循環產業鏈帶動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提升。
以種帶養,“生態包袱”妙變“綠色財富”。清河頭鄉有12000余畝的金銀花種植面積,過去種植戶剪枝后直接丟棄,不僅造成浪費,還遺留焚燒秸稈的隱患。岳堤口村作為清河頭鄉金銀花種植大村和信鴿、波爾山羊養殖大村,在發展綠色種養循環上先行先試,村“兩委”帶頭投入資金,購買粉碎機,去外地學習配料方法,把曾經廢棄的金銀花枝變為可循環利用的秸稈資源。“飼料加入金銀花枝后明顯地降低了成本,每只信鴿每個月能節省20元的飼料錢,一年下來能省下240萬元,還有抗菌、抗病毒、消炎的作用,提高了信鴿的整體免疫力,減少了病死率?。”信鴿養殖基地負責人岳金偉說。通過鄉、村兩級大力推廣,現在周邊的種植戶都主動將金銀花枝送來回收利用,每年加工廢棄金銀花枝800余噸,曾經的“生態包袱”妙變“綠色財富”。
以養促種,循環利用激發大能量。岳堤口村信鴿養殖基地有信鴿10000余只,每天產生的鴿糞數量很大,經過發酵處理后的鴿糞含有大量的粗蛋白、純蛋白、總氨基酸等,通過糞肥還田達到促進農作物生長的效果,壓減化肥使用量,降低農戶的種植成本。通過長期探索,岳堤口村“串”出一條循環產業鏈,形成糞肥還田、綠色種植、綠色飼草加工、綠色養殖的發展之路,這種循環有機種養模式,不僅實現了降本增效,還帶動周邊群眾30余人就業,為鄉村振興增添新活力,更讓農戶們獲得了實實在在的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