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通鄉:黨建引領強治理,真抓實干促振興
(發布于:2023-06-29 09:44)
黨建引領是基層治理的“定心丸”。近年來,海通鄉堅持“抓黨建、強治理、促振興”,跑出“鄉村振興”加速度。
強基鑄魂,筑牢紅色為民堡壘。系統謀劃,健全黨組織有效運行保障體系。“一面旗”引領。圍繞鄉村兩級黨組織建設,以“五星”支部創建為抓手,以村“兩委”屆中履職分析為契機,找短板、求突破,創建黨建示范點3個,整頓軟弱渙散村黨組織2個,先后培訓鄉村干部928人次,厘清思路、提升本領、增強能力,鍛造為民干事創業“硬核”隊伍。“一張網”推進。持續完善“鄉-村-村民小組-村民”“紅色”工作機制,充配527名網格員將包聯責任“一竿子插到底”,實現“人在網中走、事在格中辦”的“全員在格”治理格局,打通鄉村治理“神經末梢”。“一中心”服務。以“黨建為圓心”拓展服務半徑,先后投資100余萬元,打造高標準、規范化的綜治中心和黨群便民服務中心,實現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上下聯通,一站通辦”,切實提升服務效能。“一條心”聯動。廣泛吸納“兩委員一代表”、鄉賢、退職干部等,借助“居民議事會”“我為群眾辦實事”等平臺,構建黨建聯建機制,以“資源共享、事務共商、活動共辦”實現“群眾事群眾議”,打造多方聯動、多元互補的鄉村治理共同體。
提質增效,賦能金色富民產業。完善“黨支部+集體經濟+社會企業”運作模式,將黨建引領“組織力”轉化為產業發展“生產力”,把支部建在產業鏈上,讓黨員聚在產業鏈上,使群眾富在產業鏈上。一個產業興。建立東森產業園、長城潤滑脂等4個非公企業黨支部,推動黨建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組織建成高標準農田5萬畝,守好群眾“糧袋子”,指導做優做強長江以北潤滑脂生產基地,著力構建“一村一品”產業體系,前康莊村優質瓜果、沙堌堆村優質辣椒等一批特色農產業遍地開花,持續擦亮劉呂邱村文信荷園文旅名片,推動東森產業園電商群健康發展,孵化培養更多本土網紅主播,打造“網創之鄉”,持續推動一二三產融合抱團發展。一方群眾富。為避免“大戶干,群眾看”,大力發展集體經濟強村富民。以“黨支部+合作社”為抓手,以黨組織有形之手緊密聯結群眾奮斗之手,成立37個合作社,盤活閑置資源資產,推動群眾的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規范收益分配。流轉土地1.5萬余畝,進一步解放勞動力,借助二三產業,直接帶動2000余名群眾家門口就業,實現“資產收益”“勞動收益”多元增收。
涵養文明,厚植綠色惠民鄉風。加強黨建引領,建強實踐陣地,建設文明和諧“大美海通”。“一紙規定”移風易俗。依托47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廣泛宣傳、商議修訂村規民約,持續拓展思想宣傳、文化文藝、志愿活動等服務內容,凝聚群眾、引領群眾、服務群眾。借助紅白理事會、居民議事會等群眾組織,以有效約束破除婚喪嫁娶中的陳規陋習,倡導踐行新文明新風尚。“一張榜單”文明新貌。常態化開展“星級文明戶”“鄉村光榮榜”“五好家庭”等評選活動,評選“好黨員”“好婆婆”“好丈夫”等612人,評定“十星級文明戶”1281戶,發揮五老人員示范作用,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讓群眾學有榜樣、做有標準,加快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一把掃帚”美麗鄉村。多形式開展人居環境治理宣傳教育,發動黨員群眾3000余人次,定人員、定職責、定標準,對衛生死角、綠化帶、街道胡同等垃圾集中清理,整修道路1400余條,美畫墻面60000余平方。常態化開展人居環境治理成效觀摩評比活動,對存在的問題建立整改臺賬,逐一銷號,督促各村黨支部學經驗、找差距、抓落實,讓人居環境提“顏值”增“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