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78成人国产在线观看_妞干网2018_a天堂在线观看_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黑人



濮陽縣現代農業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
(發布于:2020-05-12 16:02)


為進一步促進全縣農業轉型升級和產業發展,積極培育具有競爭力的特色主導產業,為鄉村振興奠定堅實基礎,根據中央、省、市有關文件精神和相關要求,結合我縣實際,制定本規劃。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緊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六優四化”的要求,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產業規劃為引導,以政策扶持為引擎,以科技創新為動力,以示范引領為載體,以行政推動作保障,按照“優產業、強龍頭、建基地、重特色、創品牌”的總體要求,積極開展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村產業融合示范區、“三鏈”同構示范區、產業強鎮等產業融合發展新業態的創建工作,推進現代農業“四化”同步、三產融合發展,主動適應“三農”發展的新常態,有效促進我縣農業特色優勢產業大發展、農產品加工水平大提高、品牌建設大突破、產業化帶動能力大提升,著力打造優質強筋小麥、花生、瓜菜全產業鏈的優勢特色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區。

二、基本原則

(一)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立足省內,面向全國,根據市場需求,堅持“優質、高產、高效、營養、安全”的發展方向,以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集體經濟組織為載體,通過政府引導和市場化運作的方式,重點發展市場前景好、發展潛力優、對農民增收貢獻大的優勢產業、特色產業和潛力產業。

(二)堅持區域化布局。依據縣域農業資源分布,以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為載體,因地制宜規劃布局優勢主導產業的核心區、示范區,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區域化發展。按照以點連線,以線帶面,點、線、面同步推進工作思路,著力“點”的建設,推進區域內農產品加工基地的建設;注重“線”的構建,推動區域內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規模化原料基地建設;突出“面”的提升,依托區域內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全面提升現代農業產業園發展水平。

(三)堅持綠色品牌化經營。以綠色發展為方向,大力推進綠色生產和清潔生產,積極開展綠色、有機農產品及基地認證,建立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和檢測監督體系,增加優質綠色農產品供給,著力提升農產品的品質。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深入挖掘品牌文化,講好品牌故事,打造一批區域農業知名品牌。 

(四)堅持尊重農民意愿。在堅持規劃引導、政策推動、科技服務的同時,積極推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工程,充分調動合作社、家庭農場和農業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發展現代農業的積極性,變“要我發展”為“我要發展”,形成上下齊心合力共促發展的良好氛圍。

(五)堅持產業帶貧機制。以特色產業為主導,因地制宜發展農民普遍認可、有利于農業發展提質增效、帶動脫貧效果好、有市場開拓潛力的特色產業項目,實現村有特色產業,戶有增收項目,打造鞏固脫貧成效的支柱產業,實現產業扶貧與鄉村產業振興的有機銜接。

三、發展目標

(一)總體目標

2025年,優質強筋小麥、花生、瓜菜產業現代化發展水平明顯提升,打造綠色農產品原料生產基地120萬畝,創建市級以上現代農業產業園3個,“三鏈同構”示范區1個,產業強鎮3個。培育產業發展核心經營主體200家,開展綠色、有機產品或基地認證60個,構建現代農業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發展、標準化生產、市場化運作、產業化經營的產業發展體系,使我縣現代農業發展走在全市乃至全省前列。

(二)具體目標

1.優質強筋小麥產業

——綠色原料基地建設。大力發展優質強筋小麥,2020年——2025年,分別發展優質強筋小麥面積28萬畝、30萬畝、35萬畝、38萬畝、40萬畝。開展優質強筋小麥綠色、有機食品原料生產基地認定,2020——2025年綠色食品小麥原料基地認定面積分別達到8萬畝、20萬畝、50萬畝、50萬畝、90萬畝,到2025年,有機食品原料基地認定1萬畝。

——農產品加工基地。重點打造文留、戶部寨等鄉鎮優質強筋小麥精深加工基地,延長產業發展鏈條,擴大面粉、面條(葉)生產規模,新上饅頭、包子、胚芽粉、淀粉、糕點等加工項目,并以此為核心地創建現代農業產業園,2020——2021年爭建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2021——2023年爭創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2023——2025年爭創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

——農產品市場品牌建設。開展“三品一標”認證,力爭5年內完成綠色食品認證6個,有機食品認證1個;爭創省級農產品品牌5個,國家級農產品品牌2個,爭創省級以上區域農產品品牌1個。完善農產品市場物流體系,開展多業態產品市場營銷,實現線上線下融合發展。

2.優質花生產業

——綠色原料基地建設。擴大花生種植面積,2020——2025年,優質花生種植面積分別達到10萬畝、15萬畝、20萬畝、25萬畝、30萬畝。開展優質花生綠色、有機食品原料生產基地認證,2020-2025年綠色食品原料基地認定面積分別達到2萬畝、5萬畝、8萬畝、10萬畝、20萬畝。2025年有機食品原料基地認定1萬畝。

——農產品加工基地。重點打造八公橋鎮花生精深加工基地,延長產業發展鏈條,新建花生鈦、花生紅衣、花生蛋白飲料、休閑食品等生產加工項目,并以此為核心地創建現代農業產業園,2020——2021年爭建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2021——2023年爭創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2023-2025年爭創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

——農產品市場品牌建設。力爭5年內完成綠色食品及基地認證4個,有機食品認證1個;爭創省級農產品品牌2個,國家級農產品品牌1個;建立省級水平花生生產與加工研究院,打造全省乃至全國花生產業技術研發高地。

3.優質瓜菜產業

優質瓜菜產業主要以辣椒、絲瓜、蓮藕、西甜瓜、食用菌等特色優勢產業為主,提升生產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產業化水平。

——2020年在原有66個百畝以上瓜菜農業園區基礎上發展到70個以上,新發展設施蔬菜、瓜類生產基地2000畝,建設瓜菜集約化育苗工廠一處,推廣集成標準化生產技術,推廣名優新品種,實現四季批量育苗,全面提高育苗質量和數量,提高種苗縣域供應能力,帶動發展高效種植面積5000畝以上,打造千畝以上現代瓜菜農業園區3個。

——2021年百畝以上現代瓜菜農業園區達到80個,面積達到8萬畝,爭創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1個,國家蔬菜標準化園區1個。

——2022年爭創1個國家(或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爭取在濮渠路現代農業示范帶上打造1個田園綜合體。

——2023--2025年每年新發展現代瓜菜農業園區5000畝,新建設施瓜菜基地2000畝,建設50畝以上的現代化育苗場1處,建設產地預冷庫1處。爭創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1個,市級1個。到2025年全縣現代瓜菜農業生產面積達到10萬畝以上。

四、產業規劃

(一)優質強筋小麥產業

1.種植基地。按照優質專用小麥“專種、專收、專儲、專用”的生產要求,重點開展優質強筋小麥規模化生產,集中連片建設一批優質強筋小麥種子繁育地、核心地和示范帶。一是建設小麥種子繁育基地。主要依托神農種業、綠豐種業、五星種業等企業,在魯河、五星、子岸等鄉鎮建設優質強筋小麥種子繁育基地2萬畝。二是建設金堤河流域強筋小麥核心生產區。重點以子岸鎮、五星、胡狀、魯河、文留、柳屯、清河頭、戶部寨等鄉鎮為主,打造優質強筋小麥核心生產區,其中以清河頭鄉大勇種植有限公司等經營主體為依托,在清河頭、柳屯、戶部寨等鄉鎮建設優質強筋小麥綠色食品原料生產基地10萬畝,有機食品小麥原料生產基地1萬畝;以魯河鎮農家福種植合作社等經營主體為依托,在魯河、文留等鄉鎮建設綠色富硒強筋小麥原料生產基地10萬畝;以胡狀鎮澤林種植合作社等經營主體為依托,在胡狀、五星等鄉鎮建設優質強筋小麥綠色食品原料生產基地10萬畝;三是建設優質強筋小麥示范帶。重點沿106國道、209省道、307省道建設優質強筋小麥示范帶。在核心區、示范帶之外的區域,輻射帶動發展優質強筋小麥集中連片種植面積穩定在10萬畝以上,為全縣更大規模的發展優質強筋小麥種植打下良好基礎。

2.加工基地。主要圍繞優質強筋小麥精深加工做文章,延長產業鏈條,提高小麥生產與加工綜合效益。重點建設四大加工基地,以龍祥食品為依托,在戶部寨鎮打造小麥——小麥面粉——面條、小麥淀粉產業鏈,擴建小麥面粉生產線1條,日加工能力達到500噸,新建面條生產線2條,日加工能力達120噸,新建小麥淀粉生產線1條,日加工淀粉 200噸,谷朊粉 60噸;以豫航面粉、慧康食品為依托,在文留鎮打造小麥——面粉——面葉——面條——饅頭(包子)產業鏈,擴建小麥面粉生產線1條,日加工能力達1000 噸小麥;新建面條生產線6條、饅頭生產線1條,涼皮生產線8條,日加工能力分別為面條(葉)380 噸、  饅頭25噸、涼皮100噸、面筋15噸;以魯河鎮農家福合作社為依托,新建綠色富硒石磨面粉、掛面、饅頭生產線各1條,日加工能力分別為100噸、20噸、20噸;以凱利來食品為依托,在縣產業集聚區建設糕點等休閑食品加工基地,重點建設凱利來食品二期工程,新建糕點生產線9條、休閑食品生產線8條、油炸膨化生產線4條,年產烘烤類及蒸煮類糕點28800噸、擠壓膨化系列食品12000噸、休閑食品系列12000噸。

3.市場物流。加大優質強筋小麥原料、面制品倉儲及市場物流體系建設,主要在濮陽開州現代物流園設立農產品原料、成品倉儲專區,建立農產品市場物流信息平臺和農產品質檢中心。同時依托優質強筋小麥種植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在其所在地新建1萬噸小麥倉儲庫4個,建立10個優質強筋小麥臨時專儲點。

(二)優質花生產業

1.種植基地。一是良種繁育基地建設。按照1∶10的比例建設原種、良種繁育基地,以八公橋鎮、郎中鄉等鄉鎮為主,建設原種生產基地2000畝、良種繁育基地2萬畝,實行花生良種溯源生產供應,提高集約供種能力,確保定期更新品種。力爭到2025年,花生核心產區良種覆蓋率達到100%,統供率達到99%以上。二是花生核心區建設。主要以八公橋、梁莊、郎中、渠村、習城、梨園、白罡等鄉鎮為主,打造重點沿黃灘區傳統食用加工型和106國道兩側優質高油型2個核心產區,逐步培育形成具有較強市場優勢的優質專用花生產區。三是花生標準化示范基地建設。按照標準化、產業化、品牌化的要求,建設一批優質花生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力爭到2025年,全縣優質花生標準化示范基地達到7個,種植面積30萬畝,其中標準化出口花生示范基地2個,種植10萬畝;以沿黃鄉鎮黃河灘區為重點實施區域,建設優質油用花生標準化示范基地2個,種植15萬畝;以106國道、省道222兩側為重點實施區域,打造綠色、有機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示范帶。

2.加工基地。主要圍繞優質花生精深加工做文章,延長產業鏈條,提高花生生產與加工綜合效益。重點以訓達糧油公司為依托,打造花生——花生油——花生蛋白、花生鈦、花生露等產業鏈條;以為農農業公司為依托,打造花生——保健花生油、花生紅衣、花生休閑食品等產業鏈條;到2025年花生產業年產值30億元,年利潤1.5億元。

3.服務體系。依托訓達糧油公司,建立食用油物流配送中心、花生油市場信息中心。加強與中國農科院、省農科院的技術合作,建立省級技術研發中心,設立河南省花生研究院。建立全國一流的花生生產與加工實驗室。

(三)優質瓜菜產業

1.辣椒產業。以國宏食品、連穩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為龍頭,以慶祖、子岸等鄉鎮為核心地,發展優質辣椒生產基地5萬畝。延長產業鏈條,擴大辣椒醬、辣椒粉、火鍋底料、調味品、豆瓣醬等辣椒制品的生產,創建國家級慶祖辣椒產業強鎮。到2025年,辣椒產業年產值2.5億元,年利潤1.4億元,參與農業經營主體20個,輻射帶動農戶3200戶,戶均增收375萬元。

2.絲瓜產業。以慧升種植合作社、齊莊開心農場等經營主體為龍頭,以文留、梁莊、白罡等鄉鎮為核心地,發展大棚絲瓜種植面積1萬畝。在文留鎮建立絲瓜市場冷鏈物流中心,打造文留絲瓜小鎮。到2025年,絲瓜產業年產值2.5億元,年利潤1.8億元,參與農業經營主體30個,輻射帶動農戶850戶,戶均增收9.5萬元。

 3.蓮藕產業。以海通鄉荷花蓮藕種植合作社等經營主體為龍頭,以海通、慶祖、渠村、王稱堌、白罡為核心地,全縣發展蓮藕種植面積2萬畝。開展藕粉、蓮子、藕葉茶等蓮藕制品深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依托蓮藕生產基地進一步完善休閑、娛樂、觀光功能,發展休閑農業。到2025年,蓮藕產業年產值1.28億元,年利潤0.8億元,參與農業經營主體20個,輻射帶動農戶200戶,戶均增收1.6萬元。

4.西甜瓜產業。以郎中鄉德甫種植合作社、柳屯吉村西瓜種植基地等經營主體為龍頭,以郎中、柳屯、渠村、八公橋、子岸、胡狀、梁莊等鄉鎮為核心地,全縣發展西甜瓜種植面積4萬畝,其中塑料大、中棚種植面積3萬畝。加強與河南省農業科學院技術合作,建立全省西甜瓜科技示范基地,主推厚皮網紋甜瓜眾云系列、綠寶、彩虹西瓜等優良品種。到2025年,西甜瓜產業年產值1.92億元,年利潤1.15億元,參與農業經營主體30個,輻射帶動農戶1100戶,戶均增收3.6萬元。

 5.食用菌產業。以天耕農業、明奎種植合作社、雨田食用菌等經營主體為龍頭,以子岸、胡狀、魯河、白罡、文留、王稱堌等鄉鎮為核心地,發展杏鮑菇、雙孢菇、香菇、木耳等食用菌種植,依托天耕農業擴大杏鮑菇種植規模,采取“公司(五統一)+農戶(一分)”合作模式,建設200棟“移動出菇房”,把食用菌工廠化生產能力擴大一倍;投資3600萬元建設日產60000萬袋菌包加工基地;投資5000萬元引進先進深加工工藝和生產線,逐步進入食用菌的深加工領域,從鹽漬、罐頭、即食食品等多方面做好食用菌精深。以文留鎮為核心地發展木耳產業,建設木耳標準化生產基地3000畝,建設菌種生產線2條、菌棒生產線2條、木耳絲等木耳制品加工生產線3條、有機肥生產線1條,打造中國木耳第一小鎮。根據生產與市場需要,建立胡狀、文留、王稱固、魯河等3個食用菌市場冷鏈物流交易中心。到2025年,全縣發展食用菌12000萬袋,其中杏鮑菇、雙孢菇、香菇、木耳分別為5000萬袋、1500萬袋、500萬袋、5000萬袋,年產量分別為17000噸、6000噸、1700噸、18000噸。食用菌產業年產值30000萬元,年利潤18000萬元,參與農業經營主體30個,輻射帶動農戶2200戶,戶均增收5萬元。

 五、 重點工作

(一)綠色原料生產基地建設行動

 一是提升基地生產條件。優質強筋小麥、花生產業根據現有生產條件,利用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將集中連片土地流轉(托管)500畝以上地塊,全部納入高標準農田建設范圍,全面提升田間道路、排灌溝渠、水利和電力設施;優質瓜菜產業重點對100畝以上的園區,利用涉農項目資金、產業扶貧資金,全面提升種苗繁育、大棚設施升級改造、節水灌溉、園區道路等生產設施,提高園區現代化生產水平。二是化肥農藥減量行動。依托農業植保合作社等專業化服務組織,建設10個優質強筋小麥、花生、瓜菜病蟲害綠色防控示范區,把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的技術措施集成融合為綜合配套的技術服務模式,進行大面積示范推廣,實現農藥減量控害和農業綠色發展。到2025年,優質強筋小麥、花生、瓜菜病蟲害綠色防控覆蓋率達到70%以上。同時依據多年來測土配方施肥數據成果,針對不同區域、種植模式,結合土壤養分,強化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推進化肥減量增效行動,加快有機肥替代化肥進度,到2025年,力爭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達到93%以上,農作物秸稈養分還田率提升5個百分點,主要農作物肥料利用率達到40%以上,化肥使用量繼續保持零增長。三是生產技術標準化。抓緊完善修訂優質強筋小麥、花生、瓜菜產業綠色、有機食品生產技術規程,制定農產品生產地方標準,在三大產業的核心生產區全面開展綠色、有機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加快推進產品產地標識、食品合格證制度,建立完善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  

(二)農產品加工提升行動

一是延伸產業鏈條。積極引導以優質強筋小麥、花生、瓜菜產業為核心的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建立融基地生產、精深加工、市場開拓、產品銷售為一體的完整產業體系,打造從田間到餐桌的產業鏈。對現有加工生產線進行技改擴建,提升加工工藝,擴大產品產能,2023年底完成龍祥食品面條加工二期、慧康食品面條三期、凱利來休閑食品二期、訓達高端食用油、國宏辣椒加工二期、天耕農業杏鮑菇初加工等一批重點建設項目,提高我縣傳統農副產品市場競爭力。二是開發新產品。鼓勵企業與農業科研院所開展市場化、產業化研發合作,進行產品開發及產業化應用研究,引領農業產業向“高端、高值、高效”的現代化方向發展。重點圍繞優質強筋小麥、花生、瓜菜產業,開發綠色主食產品、果蔬制品、高端食用油、個性化休閑食品,重點建設中央大廚房、花生生物制品、花生功能性飲料、富硒面制品等項目,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培育市場競爭力強的特色主導產業。三是實施項目帶動戰略。要緊緊抓住國家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的機遇,積極謀劃、包裝一批符合濮陽實際的農產品深加工項目,建立項目庫,積極對接現代農業產業園、產業強鎮、“三鏈同構”、產業融合等國家、省級重大涉農項目。通過3-5年努力,推動我縣農產品加工業從數量增長向質量提升轉變、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從分散布局向集群發展轉變。  

(三)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行動

現代農業產業園是優化農業產業結構、促進三產深度融合的重要載體,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根據國家、省、市農業農村部門的要求,按照政府搭臺、企業唱戲、農民受益、共享發展的方式,以規模化種養基地為基礎,依托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通過“生產+加工+科技”等模式,聚集現代生產要素,創新體制機制,形成明確的地理界限和一定的區域范圍,建設水平比較領先的現代農業發展平臺。積極謀劃建設以龍祥食品公司為龍頭、以文留鎮為核心地的優質強筋小麥產業園;以訓達糧油股份公司為龍頭、以八公橋鎮為核心地的優質花生產業園;以國宏食品公司為龍頭、以慶祖鎮為核心的優質辣椒產業園;以天耕農業公司為龍頭、以胡狀鎮為核心地的優質食用菌產業園。按照產業園定位,通過政策引導、招商引資等有力措施,引導本地或外地的產業關聯度高、品牌知名度高、科技含量高的骨干企業和有市場、有潛力的成長型企業入園投資創業,實現產業鏈條式拓展,強化不同類型企業和組織間的利益聯結,把園區作為企業間優勢互補、抱團發展的有效載體。到2025年,力爭創建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1個、省級2個、市級3個。

(四)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培育行動

一是打造產業領軍企業。支持訓達糧油、龍祥食品、國宏食品等龍頭企業,通過品牌嫁接、資本運作、產業延伸、兼并重組、整合上市等方式,打破產業界限,實現發展壯大和轉型升級,開展跨區域、二三產業間的聯合與合作。同時以龍頭企業為載體,開展種養加工結合型、農產品加工引領型、休閑農業帶動型、“互聯網+”支撐型等多種模式試點,形成產業融合發展的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讓龍頭企業在產業融合中發揮主導性作用。到2025年,新增農業產業化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1家,省級重點龍頭企業4家,市級重點龍頭企業20家。二是規范提升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采取指導服務、財政獎補、信貸支持等措施,重點培育一批示范性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引導其通過土地股份合作、委托代管、土地托管等方式推動土地流轉,開展農機作業、節水灌溉、統防統治、烘干倉儲等經營性服務活動,提升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水平。 2025年,新增國家級示范社、家庭農場10家,省級示范社、家庭農場20家,市級示范社、家庭農場50家。三是完善利益聯結機制。進一步創新“訂單農業、聯建基地”新模式,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公司+集體經濟+農戶”等多種形式,在新型經營主體與農戶之間探索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的利益聯結關系。通過資金、土地等生產要素入社或入股的形式,在新型經營主體與農戶之間建立“保底收益+按股分紅”利益聯結機制。引導龍頭企業創辦或入股合作社,支持農民合作社入股或興辦龍頭企業,形成健康的龍頭企業“聯農帶農”的利益聯結機制。

(五)農產品知名品牌培育行動

一是開展“三品一標”認證。圍繞優質強筋小麥、花生、瓜菜產業,積極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強“三品一標”認證,到2025年,綠色食品認證50個,有機食品認證10個。二是加大品牌創建。鼓勵創建企業產品品牌,深度挖掘強筋小麥、黃河故道花生等農產品的核心價值、獨特價值及文化內涵,從品質、功能、外觀、包裝等等方面進行整體打造,爭創國家、省級農業品牌和市長質量獎、省長質量獎。依托特色產業,大力培育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到2025年爭創省級區域品牌5個,國家級區域品牌2個。三是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強化品牌農產品追溯管理,建立農資監管、農產品追溯和監測數據“三大平臺”,逐步實現品牌農產品從生產到進入市場全程來源可溯、流向可追、問題可查。

 (六)市場物流體系構建行動

一是建立農產品市場物流綜合園區。依托濮陽開州現代國際物流園,建設農產品倉儲、交易、物流專區,設立全國農產品市場信息中心、農產品質檢中心、農產品運輸信息中心,加強與全國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搞好對接,為我縣農產品外銷提供一條龍服務。二是推進農產品電子商務。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依托現有電商資源,積極對接全國性和區域性電子商務平臺,支持名特優、“三品一標”、知名品牌等農產品入駐電商平臺。深入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推動“網貨下鄉”和“農產品進城”,實現互聯網線上平臺交易與線下銷售網點的“天地對接”。完善鮮活農產品直供直銷體系。實施“互聯網+農產品流通”營銷工程,推廣“基地+互聯網+社區直供”、“批發市場+互聯網+宅配”、線上認養、農業眾籌等模式,開展多形式農產品市場營銷,暢通農產品銷售渠道。三是實施產品物流暢通工程。推動農業、商貿、供銷、郵政、交通等部門資源,促進資源互聯互通互用,建設縣、鄉、村三級物流配送體系,著力打通農產品流通“最后一公里”。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一是建立組織。成立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并建立縣級領導聯系產業和核心企業制度,做到每個主導產業都有縣級領導專抓、專管。縣直有關部門、各鄉鎮都要建立相應組織機構,做到“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干”。二是明確責任。建立推進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的責任機制,將各項工作任務分解到鄉鎮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將五年目標任務分解到每個年度,通過定期分步督查和工作實績考核,層層抓好落實。三是建立聯席會商機制。建立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對工作中遇到問題及重大事項開展會商、研究,從全縣大局謀劃發展現代農業產業。要組織相關單位和鄉鎮走出去,學習考察先進地區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好的做法和先進經驗,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開拓創新,推進我縣現代農業產業高水平發展。       

(二)創新投入機制。一是財政資金支持機制。縣財政每年安排現代農業產業獎補資金2000萬元,以后每年按5%予以遞增。制定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獎補意見,根據規劃的重點發展產業和重點區域,大力支持綠色種植、農產品加工、農產品市場冷鏈物流、技術研發等重點環節。按照“渠道不變、統籌使用”的原則,建立涉農資金統籌使用機制,將每年的涉農項目資金都用到全縣確定的3個主導產業上,其他產業原則上不提倡、不扶持。在資金的使用上,以扶持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主,以扶持農戶為輔。二是金融支持機制。建立由金融管理部門牽頭的涉農金融貸款聯席會議制度,推進農信擔保、農業保險等部門與銀行部門合作。加大協調力度,全面落實國家、省金融支持“三農”政策,督促農業銀行、農發行、信用社、郵儲銀行等金融機構創新信貸產品和服務方式,建立農業貸款綠色通道,靈活確定承貸主體和授信方式,適當延長本息償付周期,拓展抵質押擔保物范圍,開展農機具、廠房、農產品、存貨、訂單、保單、倉單、現金流、應收賬款、農業專利權、林權、土地承包經營權等抵質押貸款,簡化涉農貸款程序,擴大“三農”貸款規模。三是農業保險支持機制。鼓勵保險機構開發相對應的保險產品,擴大保險覆蓋范圍,為生產、儲存、加工、物流、品牌及產品質量安全提供保險服務。四是農業招商機制。根據全縣招商引資優惠政策,科學細化農業產業招商具體優惠政策,圍繞“ 三大產業”建設,謀劃一批重點建設項目,搞好農業項目推介洽談活動,有針對性進行招商引資,重點招引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鼓勵有雄厚資本的集團公司通過兼并、收購、劃轉、合資等方式,進行資本擴張和資產重組,打造精品農業。

(三)強化科技支撐。堅持科技興農,科技強農,為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一是加大農技推廣力度。進一步深化農技推廣體系改革,以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項目為載體,以農技推廣區域站為平臺,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生產基地為示范點,加快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普及,提高科技對農業貢獻率。二是加強產學研合作。加大與農業科研院校的溝通,根據產業發展需要,招引更多的農業院校到我縣建立試驗站、研究所、示范基地、專家小院、科技示范村等,鼓勵企業與科研機構、大專院校簽訂合作協議,組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建立產學研用合作機制和技術創新體系,加快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創建省、市級花生、小麥技術研發中心,提升我縣現代農業科技水平。三是創新科技服務方式。鼓勵農技人員到鄉鎮、村、企業、園區等農業農村生產一線掛職、兼職服務。嘗試在鄉鎮、村建立農技推廣特崗制度,每年選聘一批農業院校畢業生到農業生產一線服務現代農業生產和鄉村振興。四是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整合農業、人勞、扶貧、商務等部門培訓資源,開展新型職業農民、現代青年農場主、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培養更多懂農業、愛農民、愛農村的新型職業農民。依托農廣校、農業職業學校等單位開展技術、技能、學歷教育培訓,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通過“半農半讀”、“線上線下”等多種形式就地就近接受職業教育,定期組織新型經營主體主要負責人赴高校、科研機構或企業交流培訓。

(四)建立考評機制。建立科學高效工作考評機制,把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納入各鄉鎮目標考評體系,對指標進行分解量化,明確責任分工,強化責任意識。加強督查督導,建立工作臺賬和日常督導制度,定期開展工作督導,實行周督查、月匯報,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具體困難和問題。加強考核激勵,對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成績突出的鄉鎮、村和做出突出貢獻的部門、企業給予表彰獎勵。



收藏】 【糾錯】 【打印本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