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陽縣氣象事業發展規劃(2021-2025)
(發布于:2022-05-20 11:02)
依據《河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氣象強省建設的意見》(豫政〔2020〕41號)、《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河南省“十四五”氣象事業發展規劃的通知》(豫政辦〔2021〕82號)、《濮陽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濮陽市“十四五”氣象事業發展規劃的通知》(濮政辦〔2022〕6號)等文件精神,為推動濮陽縣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組織編制了《濮陽縣氣象事業發展規劃(2021-2025)》。
一、發展形勢
(一)發展基礎。十三五期間,我縣大力推進氣象事業發展。公共氣象服務和氣象防災減災效益顯著,成功應對暴雨(雪)、高溫、干旱、連陰雨、倒春寒等災害性天氣,充分發揮了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邁上新臺階,建成16個四要素地面自動氣象觀測站,3個六要素站,3個土壤水分站,2個小氣候站,鄉鎮覆蓋率達到80%;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新增業務平面700多平方米,建成了集天氣會商、人影指揮、視頻會議、預報預警一體化業務平臺,2020年濮陽縣國家氣象觀測站實現了全要素的自動化運行,且綜合氣象觀測業務通過了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濮陽縣國家級氣象臺被認定為“中國百年氣象站”;氣象預測預警能力顯著增強,建立了“126321”遞進式氣象服務機制,創新了人性化、點對點、點對面、指導式的服務模式,暴雨預警準確率達到83%,強對流天氣預警時間提前至38分鐘以上。農業氣象服務智慧化水平逐步提高,編制了濮陽縣氣候資源和氣象災害風險區劃,實現了河南省一體化農業氣象業務平臺的本地化應用,開展了直通式氣象服務;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能力大幅增強,建成地面標準化固定人影作業點1個。
(二)機遇和挑戰。“十四五”是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和關于氣象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為我縣氣象事業建設提供了總綱領、總遵循、總指引。
在濮陽市提出加快建設“四個濮陽、一個高地、一個中心”的引領下,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我縣確定了“一地兩區一名城”的戰略定位,提出了“兩高三優四提升”的奮斗目標。深入實施“十大戰略”,推動縣域治理“三起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示范區等重大工程項目的深入實施,鄉村振興、糧食安全、生態治理、大氣污染防治、文化旅游、能源、交通等重大戰略和民生工程建設的持續推進等都對氣象服務有了更高的期待。
應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對氣象工作提出新挑戰。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的暴雨、寒潮、大風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廣發頻發強發并發,氣象災害仍是制約我縣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給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重大風險。
科技創新為氣象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隨著科學技術裝備的飛速發展,氣象監測技術的不斷創新,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深入應用,多領域、多學科的交叉融合,為持續提升氣象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水平,有效應對氣象災害風險和挑戰提供了新動能。
(三)面臨的問題。“十三五”時期,濮陽縣氣象事業發展雖然取得了長足進步,但面對新形勢和新要求,仍然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突出困難和瓶頸制約。一是氣象服務供給不平衡不充分,難以滿足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精細化需求,智慧氣象服務體制機制、內涵外延亟需完善和拓展。二是氣象核心業務能力有待加強,與“無縫隙、精準化、智慧型”現代氣象監測預報預警體系建設要求相比仍有差距。三是氣象精密監測水平仍需提升,氣象監測站網的布局仍不能滿足濮陽縣防災減災救災的急切需求,新型探測設備的應用需要進一步增強。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把習近平總書記對氣象工作重要指示和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作為新時代濮陽縣氣象事業發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準確把握穩中求進總基調,不斷強化紅線意識和底線思維,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在落實上級氣象主管機構和縣委縣政府決策部署中發展濮陽縣氣象事業,著力加強黨的建設,推動濮陽縣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為全力打造富強、生態、創新、幸福濮陽縣作出更大貢獻。
(二)基本原則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確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在氣象部門貫徹落實到位,確保氣象改革發展的正確方向。
堅持創新驅動發展。突出科技引領,順應信息化、智能化趨勢,聚焦氣象核心技術,優化創新資源配置,提高氣象自主創新能力,營造有利于創新人才發展的良好環境。
堅持深化氣象改革。全面深化氣象改革,發揮好改革的突破性和先導性作用,加快完善適應更高水平氣象現代化的體制機制,促進氣象事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堅持協調協同發展。著眼于氣象事業發展全局,做到軟硬實力并重,統籌推進區域氣象協調發展,發揮試點示范效應,促進資源共享,增強氣象區域聯合服務能力。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建成以服務國家、省市縣戰略為重點、趨利避害并舉的氣象服務體系,智慧精準的氣象業務體系,開放協同的科技人才體系,規范有序的氣象治理體系,形成高質量氣象發展格局,氣象核心業務顯著增強,氣象綜合實力進入省內縣區先進行列。
1.總體目標
在基本實現氣象現代化的基礎上,利用五年時間推進更高水平氣象現代化建設。到2025年年底,建成滿足需求、注重技術、惠及民生、富有特色,以智慧氣象為重要標志的氣象現代化體系,濮陽縣氣象整體實力達到全省縣(市、區)前列。災害性天氣監測率達到90%以上,空間站網密度達到8公里,天氣預報準確率達到85%以上,24小時晴雨預報準確率達到92%以上,氣象災害預警提前量40分鐘以上,氣象預警信息公眾覆蓋率達95%以上,公眾氣象服務滿意度保持在90分以上。
2.主要指標
(1)氣象觀測自動化站點平均間距8公里,多要素站(氣溫、降水、風向、風速)占比90%以上。
(2)發展1—10天空間分辨率1—3公里、時間分辨率1—3小時、更新頻次3—6小時的短中期氣象要素網格預報業務,開展不同時效預報能力評估。
(3)24小時晴雨預報正確率達90%以上、氣溫預報準確率達80%;月氣候預測準確率達到75%以上。
(4)主要災害性天氣預警準確率達85%以上,強對流天氣預警信號提前量達40分鐘以上。
(5)氣象數據傳輸能力,省-市-縣帶寬達到100M。
(6)氣象災害預警信息覆蓋率提高到90%以上;基層氣象防災減災標準化率達到100%。
(7)年均公眾滿意度90分以上。
(8)在中部人影工程引領下,加快固定化作業點標準化建設,在縣域新增兩處合理化移動作業點,人工增雨(雪)作業影響面積達到100%。
三、主要任務
(一)夯實智慧氣象發展基礎,構筑現代氣象業務體系
1.建設精密氣象監測網絡。按照8×8公里網格優化氣象觀測站網布局,推進涵蓋農業氣象、生態氣象、旅游氣象、交通氣象的氣候系統觀測布局和站網建設。強化移動觀測設備配備,增強汛期、重要天氣過程和重大活動保障等應急觀測能力。強化綜合氣象觀測保障,提升氣象觀測自動化保障水平。應用“小氣候站”綜合業務實時監控系統,提高綜合氣象觀測數據質量和效益。
2.構建無縫隙精準氣象預報。建立無縫隙、全覆蓋、精準化、智能型的氣象預報預測業務體系,持續完善從分鐘到年代際,從天氣到氣候及其影響的無縫隙網格預報預測系統。基于國家、省級、市級業務指導產品,建立0—3小時8km智能網格降水預報和突發災害性天氣落區預報,強對流天氣預警提前量達到40分鐘以上。基于一體化業務系統,優化完善縣級一體化綜合業務平臺,并實現網格預報向文字預報、語音預報自動轉換,對接通信部門“一體化”發布系統進行氣象服務。發展基于影響的預報和基于風險的預警業務。完善重要氣候事件、氣象災害風險、環境氣象評估和預評估業務。建設宜居、宜業、宜游氣候資源開發利用評估評價業務。
3.發展智慧氣象精細服務。推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應用,逐步實現智能觀測、自動感知、個性定制、按需推送、在線互動的氣象服務供給新模式。健全農業、交通、物流、能源、旅游等重點行業專業氣象監測網建設,強化多元數據應用。基于新一代移動通信、衛星的信息傳播等技術,發展智慧預警信息發布業務,提升面向公眾、特定地區、特殊人群、特別事件活動的預警信息快速發布能力。建立濮陽縣氣象服務融媒體平臺。
4.聚焦生態良好。增強應對氣候變化科技支撐能力。開展濮陽黃河下游氣象科技研究,加強氣候變化對黃河流域水資源及濕地等生態影響評估。服務黃河生態廊道建設。提升生態環境氣象服務能力。強化大氣污染防治氣象保障服務,實現生態遙感服務業務化。提升國土空間開發氣象支撐能力。開展國土空間規劃、通風廊道、電力交通等重大規劃和重點工程對生態影響的氣候可行性評估。開展面向國土空間開發的精細化氣候評價業務,研制氣象災害綜合風險地圖。
5.推進研究型業務建設。形成以數值模式應用創新驅動發展的研究型預報業務,并協同建成研究型氣象觀測業務和氣象服務業務。實現業務人員從值班型向研究型轉變,提高預報員對網格預報業務發展的參與度和貢獻度,構建技術先進、布局合理、崗位優化、流程貫通、系統集約的研究型業務布局和流程。建立長序列標準化氣候系統基本數據集,強化大數據融合分析能力。加強人工影響天氣技術監測與預報預警技術的研發,提升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效果。
(二)融入全縣重大戰略布局,構建現代氣象服務體系
1.筑牢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完善氣象防災減災服務機制,建設重大氣象災害決策支持系統,提升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精準發布能力。開展精細化氣象災害風險普查和區劃,提升氣象災害信息挖掘、監測預警、風險評估。發展氣象災害風險預估、評估和預警業務,強化氣象災害和暴雨誘發內澇、洪水、地質災害以及森林防火的風險信息共享、聯合會商、預警信息發布服務。強化城市低溫雨雪冰凍災害風險綜合預警能力建設。建立城市運行氣象保障服務系統,開展面向城市供水、供電、供氣、交通、衛生健康和智能管理的專項氣象服務,為城市安全運行提供保障。建設新一代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構建精準、直達和廣覆蓋的預警信息發布網絡。強化農村氣象防災減災標準化建設,協助開展國家綜合防災減災能力示范縣建設。強化氣象科普教育供給能力,提升氣象科普宣傳教育基地建設水平。
2.強化生態文明氣象保障能力建設。提升氣候變化應對支撐保障能力,增強大氣環境遙感監測能力,加強生態環境氣象監測、生態風險氣象預警、生態經濟氣象支撐、生態治理氣象保障服務。開展氣候變化對重大工程和城市規劃等的影響評估,打造氣候資源開發利用、氣候可行性論證、氣候標志認證、衛星遙感應用等氣候生態服務品牌。推進生態修復型人工影響天氣能力建設。發展精細化大氣污染監測評估技術,強化大氣污染防治氣象保障能力。
3.強化鄉村振興氣象基礎支撐作用。繼續實施鄉村振興氣象服務專項,構建現代氣象為農服務體系,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氣象服務均等化。提升農業氣象災害風險防范能力,促進氣象與農業產業發展、農村地區資源開發有機融合,構建與農業發展相適應的農業氣象觀測站網。發展適應質量興農、品牌強農的新型農業氣象服務,構建濮陽縣特色農業氣象服務中心,開展以助力產業效益提升為目標的精細化農業氣候資源和農業氣象災害風險區劃,全面提升濮陽縣鄉村振興氣象保障服務水平。
(三)深化氣象領域改革,構建現代氣象治理體系
1.深化重點領域改革。深化氣象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社會化為導向大力培育和發展專業氣象服務。深化氣象業務科技體制改革,以數據為中心重構集約貫通的業務流程,以科技為引領發展研究型業務。深化氣象管理體制機制改革,持續深化氣象部門“放管服”改革。以“雙隨機、一公開”和“信用管理”為基礎,推進跨部門協同監管,強化信用評價的結果應用。全面落實氣象部門中央和地方財政保障政策。
2.加強氣象法治建設。全面推進氣象法治建設,建立氣象法律法規和制度體系。構建適應氣象高質量發展的標準體系,利用大數據和氣象標準加強對事業、企業、行業的服務和監管,推動形成標準先行、依標辦事的行業氛圍。建立法律顧問和公職律師制度,提高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水平。建立健全政務、業務、財務等管理制度,完善管理制度“樹”體系。
四、重大工程項目
(一)黃河下游氣象研究應用濮陽縣分中心工程
根據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總體要求,圍繞濮陽縣新型化工基地建設和“2+26”通道城市發展需求,依托冀魯豫三省交界處區位優勢,重點開展黃河下游(濮陽縣)人工影響天氣、氣象監測預報預警、氣象防災減災、生態氣象服務和大氣污染防治氣象保障等相關技術研究和應用工作。
(二)濮陽縣國家氣象站防災減災能力提升工程
升級氣象綜合業務服務平臺,完善氣象災害監測應急處置裝備,布局建設氣象科普場館,強化極端氣象災害防御和應對。綜合改造提升縣國家氣象觀測站,促進臺站基礎設施、儀器裝備、人才技術、氣象文化、科普陣地等協調發展。建設涵蓋土壤水分、農田小氣候、多要素站等氣象要素的自動觀測網。繼續優化升級鄉鎮氣象觀測站網布局,在監測盲區補短板新建多要素氣象觀測站,推進北斗衛星數據傳輸方式應用。新建縣級觀測設備智能化診斷維修平臺1套。建成縣級移動氣象應急保障系統1套。
(三)濮陽縣鄉村振興氣象保障能力提升工程
圍繞濮陽縣鄉村振興工作要求,強化糧食安全氣象保障、農業生產功能區氣象保障、農副產品協同發展氣象保障等,建設氣象大數據中心等平臺;開發特色農業“智慧化”氣象服務產品,推動特色農產品氣候品質認證工作,推動“氣候好產品”打造;開展特色農業保險氣象服務,做好農業氣象災害性天氣認定、保險定損、理賠等工作,增強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轉移能力。
(四)濮陽縣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工程
完善廣覆蓋、立體化的預警信息發布手段,構建精準化、標準化、直通式、智能型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平臺。建設與預警管理部門實現標準化對接的預警信息共享發布平臺,建設智能化、可視化的預警產品加工制作平臺。提升預警信息精準靶向發布能力,打通信息發布“最后一公里”。
(五)濮陽縣第一次氣象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工程
持續推進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氣象災害類)工作,獲取全縣主要氣象災害的致災信息。掌握重點隱患情況,普查氣象抗災能力和減災能力。建立健全我縣氣象災害風險數據庫。科學預判氣象災害風險變化趨勢和特點,圍繞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工作,開展氣象災害致災調查和評估,編制氣象災害風險評估與區劃。
(六)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能力提升工程
提升云水資源立體監測能力,優化和完善濮陽縣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站點布局,建設本站下沉式彈藥庫,建立穩定常態化的人影作業隊伍,提升人影作業安全監管信息化水平。
圍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金堤河國家濕地公園生態水源地建設目標,開展人工增雨(雪)作業示范建設,完善1個人工影響天氣標準化固定作業站點,新增2個移動式作業站點。完成智能火箭發射系統自動化升級改造。開展人工影響天氣智能化作業指揮平臺建設、作業安全監管信息化建設。
(七)防雷氣象服務能力提升工程
完善雷電資料綜合應用能力,開展雷電監測及短時臨近精細化預報技術研究。增強面向重點企業的防雷一體化氣象服務能力。基于閃電定位儀的雷電監測網,結合雷達等資料開展雷電的監測、預報預警技術研究,形成相應服務產品,為重點企業提供雷電一體化氣象服務。
五、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強化各級黨委政府對氣象事業發展的組織領導,把氣象事業發展納入縣政府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健全各部門統籌協調的氣象事業發展工作領導體制,協調推進各項重大任務的具體實施。
(二)強化科技支撐。堅持氣象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雙輪驅動”,參與氣象事業發展“十四五”重大技術研發任務,堅持以智能網格預報、衛星雷達等新資料應用、云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應用為關鍵和根本,著力加強氣象科技創新,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示范和推廣應用。
(三)強化政策保障。建立穩定的氣象事業發展經費投入機制,全面落實《河南省財政廳河南省氣象局關于進一步落實氣象事業雙重計劃財務體制的通知》精神,深入推進《河南省氣象局濮陽市人民政府共同推進氣象保障濮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戰略合作協議》落地見效。
(四)強化統籌協調。建立完善工作協調機制,突出解決氣象事業發展資金保障、重大項目建設等關鍵問題,確保任務落實。
(五)強化依法管理。深入貫徹《氣象法》,強化氣象標準的執行和監督檢查。規范執法程序,加強普法宣傳,樹立氣象法治意識,營造與氣象改革發展相適應的社會氛圍。強化規劃引領和約束作用,推進項目帶動發展。